查看原文
其他

银幕上的脸,是一个人的终极裸体

卷卷毛 破词儿 2020-08-31

电影是一种“偷窥”的艺术,还记得[少年的你]一开场,周冬雨扮演的陈念在女同学跳楼的广场,从人群的包围圈中独自走出,她给女孩的尸体盖上校服。


二楼阳台上黑压压挤满了人,人们的眼中有好奇、有怀疑、有震惊、有不解,有单纯围观的无趣,却很少有真诚和为生命的动容。


他们统统手里拿着手机,拍个不停,为这场无声的暴力添上最后的收尾,陈念转过头来的脸庞,年轻、愤懑,坚韧,被楼上的手机屏幕定格。

©[少年的你]还在上映,不鼓励盗摄,这里没有这张大特写的图,请自行回忆或想象

©这是另一张在教室被欺凌时的大特写


“少年的你”四个字出现在银幕上。对人脸的大特写,从一开始就给这部电影定下了某种基调。


[少年的你]里的“偷窥”艺术,直白而赤裸裸。对情绪如此,对人性如此。


所以我们后来看到导演曾国祥一次次紧贴着男、女主角的人脸拍,演员脸上每一个动作、睫毛,甚至毛孔,都细微可见,在镜头面前直接将情绪延伸给观众。


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,比如男孩女孩在废弃的厂房作最后的道别,以一种诀别的方式,模拟犯罪,演给大人看,最后定格在男孩被警察压住时刚烈又温柔的眼。


被抓后在警车被运送时,两个孩子问向彼此“你害怕吗”,太阳光一点点映照在他们的脸上、眼上,有那么一瞬间的温情和快乐,让人似乎看到希望。


最后的警局审讯室相见,陈念和小北的面部大特写交替出现,他们一左一右,一明一暗,隔着一扇玻璃,一面墙,相对无言,似乎只要那样看着彼此,就知道了对方的意涵。

©[少年的你]审讯室的大特写

©[少年的你]初见特写

©另一处大特写

这一幕,他们同罪共生,互为一体,化作彼此的力量,共同对抗这个糟糕的大人世界。那些异常的坚定,那些无言的感动,就在虚幻交溢的面部光影重叠中达到了最高的交契合一。


电影里这些著名的、灵动的、感人的场景和片段,都有对角色面部的大特写镜头。它在电影情绪和情感表达上的作用几乎是无敌的。



是什么让电影变得特别?

拍照只限于一瞬间,舞台剧缺少特写,阅读时无法看到角色的脸庞,广播剧也只能依靠想象,但是电影,可以。可以一张脸就讲述一个故事,讲述一种情绪。
荒木经惟说,“脸是一个人的终极裸体”,银幕上的脸大概是这句话的终极诠释。

不管时隔多久,人们始终会记得影史上很多张经典的脸的特写,比如希区柯克[惊魂记],在浴室被谋杀的女孩将这张惊恐的脸永远地定格在了影史。

©[惊魂记]经典大特写
特吕弗的[四百击],电影最后一幕,一张稚嫩而迷茫的男孩面庞定格在银幕,这一刻,他注视着观众,观众也注视着他。
©[四百击]经典特写
日本电影[他人之颜]毁容的男人奥山换上了另一张脸,却发现逐渐被假面“操控”而愈发走向失控,在镜头前他摸着自己的脸看向观众,将迷失心态道尽。
©[他人之颜]经典特写
又或者诺兰的[敦刻尔克],电影全篇特写并不多,但仅有的几个,在战争场,在生与死之间,有人祈祷、有人恐惧、有人伫立等待的氛围就有了。
我们在观影中对生命敬畏、对男孩怜惜情感的集中爆发,便来自于那些为数并不多的面部特写,它激发了观影者的情绪反应。
©[敦刻尔克]经典特写
加州大学学者艾米·克普兰曾在一篇名叫《捕捉角色情感:情绪传染对叙事电影的回应》的论文里写道:
面部大特写对人的影响来自情绪感染,它让人自发去模仿并同步他人的表情、发声、姿势与动作,并最终汇集到自身情感上。通常,当你看别人表达情绪时,会不由自主地去模仿那个表情,这种生理上的模仿会作用到真实的情感上。
——艾米·克普兰
我们并不是在被动接收,而是在亲眼见证和感受着。这要归功于演员的面部表演。
而在电影史上,能将这种表演发挥到极致的可能要追溯到默片时代,1928年德莱叶的那部[圣女贞德蒙难记]。

©[圣女贞德蒙难记],玛利亚·法奥康涅蒂


女演员玛利亚·法奥康涅蒂一生只有这么一部代表作,但因为她触动人心灵的表演而流传后世,成为影史最扣人心弦的表演之一。


美国影评人罗杰·埃伯特甚至说:“如果你不了解玛利亚·法奥康涅蒂的脸,你就算不上了解默片的历史。”

要说的话,这都是因为德莱叶的特写镜头。


电影取材于真实的历史审判,展现法国民族英雄圣女贞德从受审到处死的全过程,但整部影片几乎全部由大特写镜头组成。因为电影的焦点并不在别的,而是角色本身。

©[圣女贞德蒙难记],影史那张最令人动容的脸


圣女贞德脸上的每道皱纹、每个斑点、每个毛孔,以及每一次呼吸,每一滴热泪,都散发着最深刻的人性美。


如古希腊雕像一般,特写展现着人物那种静默而伟大的美,以及人类相通的深层次感情。难怪这部电影也被誉为是“电影史上探索人类灵魂的密度最大的一部影片”。

巧合的是,圣女贞德也是被陪审团审讯的那个,这些审讯场景同样让人联想起[少年的你]

从大特写提取出面孔-情感,让观众深深共情,[少年的你]成功做到了。但对演员来说,这也是个极大的考验。

毕竟,在这种大特写下,演员脸上哪怕一秒钟、一丁点的细微变化,眼神闪烁的情绪、停留的时间,面部肌肉的抽动,不合理之处很容易就能被全面放大和展示出来,演技青涩的那就是公开处刑。

©[少年的你]特写

幸好,周冬雨和易烊千玺立住了,他们都贡献出了极度锋利的、极致绝佳的表演。“眼神里真的有东西”,这句话即使被说烂了,也是最合适的赞美。

他们的眼神里,有孩童的良善美好,有坚定的内心坚持,有人性的明与灭,有对彼此的爱与守护,也有对大人世界的困局。



在影史上,能承继德莱叶的,大概只有伯格曼

他的[假面]中,人物面部在阴影中的特写、人与人面部交叉的特写、小孩手抚屏幕上脸的特写......总体上把人脸所能展现的个体概念、疏密关系、外表与本质,都做到了最深程度的探索。

如果说,德莱叶电影中的脸是情感的,那伯格曼电影中的脸就是哲学的。

©伯格曼的[假面]


但大师毕竟永远是少数的。现代电影中,大特写被用烂了之后,其实反而是饱受诟病的多一些。

稍用得不妥,不加节制、刻意、用力、设计感浓重的批评声就都来了。


比如2016年的传记电影[第一夫人],就饱受这种批评。它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传记,而是选了美国总统约翰·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的四天里,第一夫人杰奎琳的状态来展现。

她的脆弱与坚韧、悲伤与强大,是电影的核心。但怎么展现呢?导演选了用大量大特写。


镜头拉近再拉近,镜头贴身跟着杰奎琳,刚刚经历刺杀事件后的惊恐、不安与痛苦;在记者镜头前的强装镇定与强势一面,情绪与感官都被放大了又放大。


©[第一夫人],大特写是飙演技的时候


再比如,同样饱受批评的,在16年戛纳上拿了评审团大奖的[只是世界尽头],少年天才导演泽维尔·多兰的第6部长片。

©[只是世界尽头],海报就是脸的特写


其实,多兰从出道作[我杀了我妈妈]开始,就不吝对大特写的使用。


[我杀了我妈妈]中多次穿插的静物特写、DV拍摄里对自己脸部的特写、幻想母亲死去场景的特写...

©[我杀了我妈妈],多兰给自己的大特写


终于到了[只是世界尽头]里,多兰将特写几乎作了最大程度的使用。镜头紧贴着人的面部,在室内这个狭小空间内,每个人都像浮在镜头前那样。对着镜头絮絮叨叨讲着无意义的对话甚或彼此争吵。


[只是世界尽头]因此被影评人们批评,直接指向其特写的无意义和笨拙用法。


©[只是世界尽头],加斯帕德·尤利尔


但其实呢。罹患癌症的作家时隔多年回到家乡,是回去宣布死讯的。而家人之间的疑虑、争吵、不安与遥远,才是这场特殊家庭聚会的主题。


大量运用的面部特写,恰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对面观看的距离,人与人的交流往往是在对视中彼此思考、理解、确认。

©[只是世界尽头],蕾雅·赛杜


但对这个家庭无用,这个家庭里的人是无法彼此理解和沟通的。人与人关系的无力感就通过特写的运用被展现了出来。

同理的是,人类学家吕西安·卡斯坦因-泰勒拍摄的日本犯罪者吃人的佐川一政的纪录片《食人录》,大量的特写镜头对准了已经老去了的佐川一政


©《食人录》,佐川一政


他那张布满皱纹的、瘦小又低塌的脸,他脸上麻木的、低垂无神的双眼,幽黑暗深的瞳孔...顾自眼泛泪花,抑或嘴角突然显露的微笑,都是一片复杂又多义的内心世界速写。


大量的特写和失焦在本片成了拍摄的一种实验性手法,不仅仅探索食人者的深层心理,也将观众面对食人魔的不适感放大到了极致。


©《食人录》让人不舒服的失焦大特写


还有一种实验,是导演拉斯洛·奈迈施在描述奥斯维辛一段往事的[索尔之子]中的处理。


影片从虚焦开始,从远处走来的索尔到镜头前才面目清晰。此刻开始,镜头就始终特写与跟拍着索尔的脸或后脑勺。

©[索尔之子],索尔最后的一笑


观众们就像跟在索尔身旁的队友一般,一起在集中营中行走和面对一切杀戮与残酷。电影几乎没有景深,但并不妨碍我们被吸入其中,这是特写与跟拍联合运用的作用。


不过,也并不难想象,当脸的形象占据了一部电影镜头内部的几乎所有空间时,镜头表现的空间就会被严重压缩了。


所以,关于脸的这件事,始终是导演给观众们的“强制”。脸的那些情绪感染力、脸的复杂多义性,也都只是相对的。

要说[少年的你]的大特写就完全没缺点吗?不是的。同样是有侧重有牺牲。情感表达和情绪感染到了,牺牲的是它对校园暴力话题的真正社会性表达。


不过,作为一部很合格甚至是异常优秀的类型商业片,[少年的你]显然已经在它的程度做到了极致。




-哎等一下,别走那么快-


最近,我们新建了一个给破词儿读者朋友的聚集地,
在这里,你可以任意勾搭几位主笔,
也可以认识些有趣的新朋友,
以后可能还有一些抽奖啊、小活动啊等等惊喜等着你
不多说了,想加入我们的快来扫以下二维码,
让运营小姐姐拉你入群吧👇



【推荐阅读】
仅限秃顶阅读 | 画哥特妆被地铁拒 | 娄烨解禁 | 新阴阳魔界 | 无主之作和裸体主义 | 东德人翻墙野史 | 废土电影 | 朋克武士 | 中国人蹦迪简史 | 穿粉红色蓬蓬裙的女杀手 | 肥宅版雷神索尔的原型 | 人格分裂 | 乔欣有钱 | 红烧皮卡丘 | 切尔诺贝利 | 杨幂的齐刘海儿丑哭了一个时代的狂热 | 一看见这些熊孩子我就不想生 | 看深夜剧看到想报警  | 哥斯拉*王者基多拉 | 明星擦屁股|猫片简考 | 哥斯拉爱情故事 | 我们 | 日剧跑 | 黑衣人 | 台湾妖怪奇谭 | 比利·怀德的桃色电影 |不工作就变成猪 | 女人睡变态杀手 | 断舍离 | 韩国偷拍业 | 乐队的夏天 | 中国澡堂子文化 | 荷兰弟 | 长安十二时辰 | 垃圾分类 | 被黑惨的刘亦菲的一生 | 喜多川 | 狮子王 | 奇情浓烈,温柔悲悯 | 宇宙最全间谍暗器大赏 |怪奇物语 | 李现 | 换脸 | 金敏喜 | 越狱指南 | 凄艳港鬼 | 蓝忘机的抹额 | 火箭人 | “少女感”审美和中年女演员 | 马思纯与胖姑娘 | 长安十二时辰(下) | 

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